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前不久,滚妹去了一趟成都。
热情又健谈的蓉城taxi师傅,遇到每个游客都特别亢奋:“去赵雷唱《成都》的那个小酒吧吗?我认得路!”
“不不不,我要去三姑的民宿。”
“那是哪里?很火嘛?比赵雷的小酒吧还有名?”
可不是什么热门的景点,只能说,那里安逸得,刚刚好。
“如此生活30年,直到大厦崩塌。”
第一次听到这首歌,心想说的不就是我——
2005年3月1日,我买好一张火车票,带着一包行李,离开了工作生活30年的广州。曾经,我以为自己会在建筑公司当一辈子财务,守着一个小家庭过日子,结果,我却败给了最坚不可摧的爱情。
一开始,我只是打算暂别这个伤心地,没想到却开始了近10年的游历。
现在,朋友都说我终于“放飞了自我”
我叫郑春兰,人称三姑,广州客家人。
离开广州后,我到贵州肇兴乡,走过风雨桥;在湘西凤凰古城,和当地人一起爬山逛集市;在成都宽巷子,每日喝茶、摆龙门阵;在路上遇见一个爱尔兰姑娘毛毛,我们一起去了丽江,每天睡到自然醒……
一张车票,一只包,随时都能出发
每到一个地方,我都会挑一家当地民宿入住。和背包客结伴穿梭胡同小巷,品尝当地美食,晚上跟老板喝酒聊天,听他讲这个城市的过往,当然,也少不了八卦。
慢慢的,我就成了一个“民宿百事通”。一个北京朋友说,要不咱们一起开一家客栈吧。去了北京,闲不住的我还抽空走遍了东北三省,到过最北的漠河,也徒步丈量过河北、山西、内蒙的野长城……
在北京还是住不惯,我索性搬到了江南水乡,在西塘、朱家角和乌镇开了几家小店,分享自己在各地收集的民间手作。
在江南古镇,日子如小桥流水
原本只是出门想散散心,一不小心放飞了自我。在江南生活了三年后,我想,生活应该会就此安定下来了吧。
结果,一次去成都探访好友,再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。
2011年春天,我去成都,和朋友到三圣乡的“荷塘月色”喝茶踏青,巧遇一个画室主人,闲聊之中得知,荷塘边有一个农家小院正打算出租。
院子的门敞开着,阳光洒在每一个角落,到处长满植物,随着微风轻扬,小鸟在树上叫唤。眼前的风景,竟让我在心中立即描绘出几十年后在这里生活的样子。
我在院子的外面围了一排篱笆,里面的空地里铺了一圈八卦阵的石子路。还搭了两个茅草屋,作为朋友聚会吃饭的地方。
后来,三圣乡成为4A旅游景区,来荷塘月色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,而我的院子是大家的必经“观光”之路。
我的小猫,吉祥
在这个小院,我度过了人生中最自由和静谧的时光,看书、听音乐、种菜,一只猫,一只狗,享受着“午后阳光一般温暖平和的日子”。
2012年冬天,我和三位艺术家老师一起到江南寻艺访友,我们笑称是“蜀山四侠”。因为我生活在荷塘月色,在家里和在四侠中都排行老三。于是,我便有了“三姑”的名号。
传说中的“世界末日”并没有来,窗外大雪纷飞,和朋友乘坐火车,喝着偷偷带上车的小酒,他们给我取名的那一刻,我心想,就算世界末日来了,我也不怕了。这种得到归宿后的安全感,我想带给每一个人。
从江南归来,我决定把自住的农家院子改成小客栈,取名为“三姑民宿”。
三姑民宿是成都三圣乡最早的民宿,没什么可以借鉴,一切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来。 我把院落分成两部分:老园和蕞园。老园有一张蓝色的木桌木椅,置于大树之下,可供喝茶聊天。
今年,三姑民宿打造了自己的砂陶器,充满柴烧的粗粝感
屋内屋外,摆满我了从四川淘来的“葆光”古旧家具,还有行走各地收集的竹编、蓝染、铜壶、陶器……我打造成一个手作民艺展示厅。
我对民宿的理解,院子可以不大、客房可以不多,却有种如柴烧粗陶般的拙朴质感。心灵能够体验到的,比能看到的、触摸到的收获更多,这也许就是好的民宿
我做了三间榻榻米,白天是茶室,晚上当作客房。
蕞园前身是云南普洱茶馆,我们在这里分享茶道和美食。
秉持着广东人对食材挑剔的坚持,不加鸡精、味精,用新鲜食材,调料用什么牌子都有规定,客人们需要提前预定,以保证我们有时间采购当天的材料烹出最鲜美的味道
麻辣火锅,已经成为成都的味觉标记。但我们的主菜却是广东地道的疍家菜,甚至你在广东本地都很难吃到。
掌勺的大厨,是我的邻居老吴,现在是我的合伙人。他在成都做了15年室内建筑设计师,后来认识比利时姑娘玛丽卡,两人结婚后,不喜欢城市的喧闹繁华,就搬到了荷塘月色。
“一锅烹”的疍家菜,“单调”背后沉淀的是疍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
一船一锅一炉,没有繁多的调味料
最新鲜的食材,最本来的味道
一次偶然的机会,得知老吴和我是同乡,还是疍家人的后裔、疍家菜传人。但按他自己的话来说,“设计只是生活的一部分,我更喜欢待在厨房做疍家菜”。
老吴的妻子玛丽卡,如今已是半个成都人,她还是个古建筑保护研究者,精通荷兰语、英语、法语和汉语,只要她在,接待任何国际友人我都不愁。
我认为,一间民宿,一定少不了民俗。
春天,每当夜幕降临,客人喜欢在院子里举行民谣弹唱会,吹着微风,伴着蛙叫蝉鸣,惬意无比。
到了夏天,酷暑难耐,我们就教大家做一把夏日团扇。
秋天,一米阳光照在院子里,我们用双手去感受传统布艺。
冬天,我又组织大家去北海道游学,学习东瀛民俗文化。
日本通,布彥老师
回国后,我开始思考,如何将我们的民艺和文化,转变成生活中的时尚美学。
和东亚史专家布彥老师沟通后,我们开办了日本文化沙龙,向客人分享抹茶、陶艺、插花、清酒文化。
现在,荷塘月色热闹起来了,边上就是蓝顶艺术区、白鹭湾湿地、青山书院,闹中取静,是成都的后花园。前不久,三姑民宿还被大众点评评为成都民宿第一名。
汰泊设计效果图
经常,有客人温柔“投诉”,“三姑,你这个院子好小哦,人那么多坐在里面怪不安逸。”每次看到客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,却没地方坐、没地方住,我都歉疚万分。
于是,我开始琢磨着给大家营造一个更大的活动聚会空间。
今年,我们终于租下了旁边的两个院子,在老园和蕞园之外,改造为“三姑汰泊”。
我准备将其中一个当作住宿,另一个用于餐厅扩大,主营广东大盆菜,适合商务和家庭中高端宴请。
客房有竹编、浦席、陶艺、蓝染、木作几个主题,每个房间我们都以极简的自然原料装饰。
以前听人说,成都,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。
后来,我验证了这句话。再后来,每一个来过三姑民宿的客人,也都印证了这句话。
在这个闹市中的桃花源,我想让她变得更宽敞,明亮……
假如,你有幸年轻时在成都生活过
此后不论去到哪里,她都与你同在
每一个流浪过的地方
最后都将汇集成理想中的生活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,进入“来成都,住进三姑民宿的‘世外桃源’”项目支持页面,选择相应回报,支持郑春兰,去成都体验一场流动的盛宴。如遇问题,请在后台给滚妹留言,我会为你解答。
希望你喜欢这个故事
也请转发,让更多人看到她~